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而绿道是改善城市品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早在2010年,广东就率先开始规划绿道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九年耕耘,如今,18083公里连接而成的绿道网,就像一条蜿蜒绵长的翡翠项链,穿越了广袤的城市和乡村,连接自然山水、公园景区、历史古迹 …… 粒粒“明珠”点缀万里绿道,构建了广东的生态名片,也让越来越多城乡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绿色生态福利。
从今日开始,南都将对广东绿道建设进行全方位报道,以报纸、视频、直播、H5等多种形式,展示绿道为广东带来的新貌。
到了周末,广州市黄埔区上班族李军都习惯约上骑友们去户外“撒野”。多数时候,他们就在本市平坦的绿道上穿行。有时候再疯狂一点,他们也会从广州出发,一路骑行到惠州南昆山、罗浮山等风景区,置身于山水乡间美景的乐趣让一众骑友着迷。
夜幕降临时,忙碌了一天的市民纷纷来到江边绿道,或散步或夜跑或骑行,也成为了工作日市民们的休闲娱乐运动的日常。
这些场景得以实现的背后,依靠的是广东各市历时9年,建设的过万公里、覆盖城乡的绿道网络。
绿道,是沿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1 头啖汤
中国有关绿道的首个官方文件:《珠三角绿道网规划纲要》
建设绿道的构想在2009年就已经产生,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回忆,广东绿道在珠三角地区先行先试有其自身独特的背景,而时代的背景,也在珠三角绿道网的规划建设中打上了印记。
当时,有着“世界制造业基地”之称的珠三角地区,正面临着土地开发强度大、人居环境紧迫、环境污染持续恶化等问题。“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修建一些人们喜爱的东西去改善人居环境,拉动经济增长,与珠三角转型契合起来?”马向明建议在绿地中修慢行道,把公众引入绿地,让绿地在使用中得到关注、在关注中受到保护。这一想法受到了广泛认同。
经过调研和考察,由马向明团队负责起草的《珠三角绿道网规划纲要》在2010年正式印发,这是中国有关绿道的第一个官方文件。广东人爱煲汤,也喜欢讲饮“头啖汤”,指的是当美味的汤煲好之后喝第一口的汤,饮“头啖汤”就是指第一个品尝美味的人,意思就跟“首吃螃蟹”一样。绿道建设,随着这个官方文件,彰显了广东在绿道建设的引领。
很快,这项集绿色、生态、民生和经济于一体的工程在广东各地推动,绿道开始在南粤大地遍地生根发芽。2012年,珠三角绿道网还获得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尝了“头啖汤”的珠三角同时也带动了国内绿道的建设潮。从2010年开始,国内主要发达城市纷纷加入了“中国绿道运动”队伍的行列。2012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说:“东濠涌以及遍布广东各地的绿道,都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如果方方面面都把这些细节做好,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就能实现。”
2 慢生活
绿道带来真真切切惠民福利:市民享受城市慢行系统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计完成绿道建设18083公里,其中省立绿道6035公里,市立绿道12048公里,形成了“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互联互通的完整、连续、可达的绿道网络;加上沿途驿站、停车场、公共目的地、社区体育公园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使用日益广泛。
“(有了绿道)整个城市的运动氛围极大提升,也极大改善了市民的出行习惯。”在马向明看来,广东绿道规划建设,改变了城市开敞空间的供给和设计方式,扩大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将分散式绿地转化为分布式绿地,实现节点资源的互通与共享,使绿地更紧密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一特点,在广州科学城、广州生物岛、肇庆等地尤为明显。
在广州黄埔区核心区——科学城,色彩斑斓的云端绿道是羊城新八景科城锦绣的点睛之笔。这是一段段依山而建的空中连廊,犹如“彩虹桥”,总长13.12公里,串联起狮子岭、环山岭、牛角岭、尖峰岭、边岗岭、体育公园、玉树公园等7个公园,连通了科学、绿轴两个广场,同时也将分散在科学城各处的现代建筑、厂房联系在一起。每当上下班高峰或者周末,云端绿道上的行人、单车穿梭其中,呈现出一幅幅广州人低碳上班的生活美景。
中国南方电网的工程师王志明,2015年从重庆来到广州黄埔区工作后,这里的绿道便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沿着绿道,一口气跑上二三十公里,沿途绿道平坦,美景相伴,让这位全马爱好者直呼“跑得过瘾”。
从2018年开始,广东省首批智慧型多功能绿道驿站在黄埔开泰大道上启用,这里的绿道又迎来了升级。智慧绿道驿站虽然占地不大,但集零售、指示系统、运动站、直饮水、风雨亭、阅读角、急救站、科普园、志愿义工站,以及活动墙等功能于一体。驿站公共休息区域的座椅和直饮水机最受跑者的欢迎,为跑步之旅增添了方便。据介绍,等区内驿站布局完善后,市民还能通过运动打卡交互系统查询在绿道系统上的运动数据。
近年来,随着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的兴起,绿道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使用率也进一步提高。绿道为自行车出行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成为市民绿色低碳出行的“保障”。广州白领阿华告诉记者,以前上下班坐地铁的他如今很多时候也会改骑共享单车。“上班多数还是挤地铁,下班时间比较宽裕,就会选择骑车。我在珠江新城上班,住在员村,下班就沿着临江大道的绿道一路往东走就能回到家。地铁上人太多,我骑车不用挤,低碳环保还锻炼身体。”阿华说,临江大道的绿道路面比较宽敞,而且位于绿化带内,单车不用与机动车抢道。更重要的是,一路上没有出现绿道断头的现象。相比起市区内其他绿道,临江大道绿道的路况是排在前三位的。
3 再创新
广东绿道建设创新尝试:
与历史文化线路结合的古驿道
随着广东绿道建设的不断优化升级,建成里程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广,绿道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与历史文化线路相结合的南粤古驿道,便是广东绿道建设的又一创新尝试。
从2016年起,广东便提出将绿道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围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了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到了2018年,广东已建成8处古驿道示范段,共计长度780多公里的11条古驿道重点线路也完成修复工作。
记者了解到,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利用,以挖掘绿道文化内涵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古驿道为载体,结合文化、体育、旅游、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打造多元文化主题线路,带动沿线农村发展。在马向明看来,南粤古驿道就是以历史文化为角度切入的“升级版绿道”。
如今,南粤古驿道成为了广东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在2019年春节期间,南粤古驿道旅游市场十分火爆。纳入监测的14段南粤古驿道重点区域共接待游客441.2万人次,同比增长8 .2%,部分南粤古驿道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纳入监测的13家古驿道沿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127.6万人次,同比增长5.4%。
“可以说,南粤古驿道,让广东绿道在新的背景下以新的方式重装上路。”马向明分析,南粤古驿道之所以能够激活省域绿道的建设,提高粤东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绿道的热情,原因在于在新的背景下实现了历史文化修复与精准扶贫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结合。南粤古驿道以文化遗产线路的方式让区域绿道在内容上得到极大的充实;将文化传承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则把各类政策资金汇集起来,为建设资金开辟了新来源。
马向明还指出,南粤古驿道修建的方式与过去在城市里修建绿道的方式非常不一样,不但要整理挖掘古驿道及沿线地区历史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还要考虑到历史遗迹保护与市民休闲需求如何平衡的问题。
4 新发展
绿道支撑宜游大湾区:文化绿道、水岸绿道是一大方向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成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在马向明看来,绿道建设在此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宜游最终需要通过步行来实现,那么湾区的建设就需要绿道作为支撑。如果开发出多条三地共同认知的文化线路,对于湾区旅游建设大有好处。”马向明表示,大湾区城市文化同源,开发出如粤剧、功夫、美食等文化线路,打造文化绿道,通过历史文化能够使不同城市的人们更好地理解过去相互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增加历史认识,将是绿道建设的其中一个方向。
另外,省委、省政府去年提出要高标准建设的广东万里“碧道”,马向明认为,这是将治水与水岸绿道建设放在一起综合考量的结果,将牵起水岸绿道建设的又一高潮。“如果在治水的同时能够把水岸绿道修好,沿线公众对治水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马向明介绍,在目前珠三角已建好的绿道中,最受公众欢迎的便是水岸绿道,如广州的滨江绿道,东莞松山湖和肇庆星湖的环湖绿道等。“现在再来选线,我会更多地沿着水面去选择,将来更多的也是朝着水岸绿道去做。”马向明表示。
马向明指出,湾区建设过程中,城市建设将向水岸边延伸扩大,而如今全球气候变化考验着城市生态,特别是近海城市的生态韧性。因此,水岸利用和保育需要更明智的做法。他建议在河堤、海堤建造多级堤坝,保持水岸的亲水性。“平时这些堤岸就可以作为绿道使用,将水安全的治理与水岸绿道建设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滨水带。”
“绿道建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人们出行、健康运动、文化体验等需求变化来不断调整的,必须要与社会需求、地理环境位置相结合。”马向明强调,除了出行和健康两个基本需求外,绿道还需要满足城市人接触自然的需求,要有连续安全的绿道通往郊外,或者沿着江河建设绿道,让人们能出城欣赏自然风光;以及满足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建设更多与文化线路相结合的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