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广袤的城市和乡村,连接自然山水、公园景区、历史景观以及乡村与社区,串起羊城处处美景,里程达3500公里的广州绿道已成为了广东省线路最长、覆盖面最广、服务人口最多的绿道网络。
从2010年开始,广州的绿道规划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展开,因地制宜,规划布局流溪河、增江、芙蓉嶂、天麓湖、滨海、莲花山6条主干绿道,形成绿道骨干网络,以此全面铺开绿道网建设,绿道建设的蓝图在广州徐徐展开。
如今,广州绿道建设有了哪些新亮点?未来还有哪些打造“绿道升级版”的新计划呢?以绿道建设为抓手,广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了哪些新动向?为此,笔者展开了深入采访。
科技引领
空中绿道勾勒绿色生活美景
在被誉为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核心区的黄埔区(开发区),有一条处处都是“黑科技”的主干道——开泰大道。记者在开泰大道上见到,一座彩虹桥飞架空中,形成连廊绿道穿越大道,每当上下班高峰或者周末,空中连廊绿道上“骑士”穿梭,呈现出一幅幅广州人低碳上班的生活美景。按照计划,未来开发区总共要建设7座这种空中连廊,把附近包括体育公园、尖峰岭公园等6个公园全部连接起来,建成全长10公里的空中绿道。
开泰大道空中连廊绿道仅仅是这里绿道建设的一个侧影。在科技引领驿站建设运营新理念指引下,2018年,广州黄埔区(开发区)还对绿道驿站进行升级,建成广东省首批智慧型多功能绿道驿站。
2.0版的绿道驿站,集零售、共享单车、指示系统、运动站、直饮水、风雨亭、阅读角、急救站、科普园、志愿义工站,以及活动墙等功能于一体,融合了国际化、科技化和人性化的城市家具要求,成为城市家具的新颜值担当。
形式创新
缓跑径让人体验在大自然中奔跑
“在浓密的树荫下,在鸟语花香中,遥望广州塔等地标,体验在大自然奔跑的感觉。”2017年,广州首条滨江缓跑径建成开放。该缓跑径位于天河CBD区,主环由沿江的主跑道和外侧的绿道组成,整个跑道位于浓密的树荫下,跑动起来脚感舒适、环境优美、视野开阔,成为跑步爱好者的新宠和运动打卡的热点。“跑起来地面有韧性、有硬度,很专业,脚步很舒服!”一位跑友专程来到缓跑径一试身手后,对这个创新的绿道形式赞不绝口。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人士表示:“缓跑径是广东绿道功能的进一步拓展,我们期望第一条广州缓跑径的建成,能够为市民提供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倡导健康、低碳、绿色的生活理念。”
该人士介绍,近年来广州通过创新绿道形式,赋予绿道新的内涵。除了首条滨江缓跑径,2018年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天河区精心打造了1条1430米的健康缓跑径。其建设具有“选材绿色环保、施工工艺高、景观效果好、运动体验佳”的特点。未来各区将因地制宜,在全市范围加大缓跑径建设比例,再添优质绿道。
城乡一体
乡村绿道成市民休闲新时尚
与亲朋好友一起,沿着窄窄的增城绿道,悠然骑行。绿道两旁是茂密的荔枝林和连片的青草地,延伸到更远处还有村庄、河流及各种美景。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吸引越来越多的都市人踏访于此。每逢节假日,被誉为“最美绿道”、遍布河岸、林间、田野的增城绿道成为了市民骑行游乐的好去处。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人士介绍,增城绿道在广东省规划建设最早,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以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为原则、结合路边、山边、水边的“三边”环境整治,进行保护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的“四原保护”,实现家园、校园、工业园、果园、田园“五园”变公园,以“藤”结“瓜”、造“瓜”连“藤”,将绿道与沿线的村庄、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市民休闲健身之道、游客观光消费之道、农民增收致富之道,着力完善绿道功能的同时,改善农村环境、展现城乡特色、促进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增城区绿道网建成后,每月约有3万名游客前往周边农家乐消费,绿道沿线的集体经济比非沿线村增长快53.6%。
“服务宜居城乡,促进经济发展。”该人士表示,绿道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从一种全新的角度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改善了城市生态和城市景观,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按照稳步升级原则,广州的绿道里程将达到3600公里,生态优先,配套设施将进一步完善;打造精品路线,绿道内涵将进一步丰富;统筹联动,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参与,绿道推广体验活动将更加广泛深入,广州绿道将持续引领广州市民低碳出行生活方式。
■数读
细数广州绿道建设成就
3500
●广州绿道里程长,3500多公里绿道串联起500多个景观、景点。
7000
●广州绿道分布广,覆盖全市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贯穿城乡,绿道类型多样,引领市民健康休闲,低碳出行。
1000万
●广州绿道功能强,服务人口超过1000万,实实在在发挥绿道在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促进经济、服务民生等方面的作用。
90%
●广州绿道评价好,自绿道建成运营以来,迎接八方游客,广受好评。民调显示,90%以上的市民认为绿道促进了城市环境改善和城市品位的提升。
■纵深
广州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打造富有韵律变化的四季景观
广州的生态文明成果远不止绿道建设。建成120个赏花点,PM2.5连续2年保持达标,35条黑臭河涌达到长制久清……2018年,广州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构建,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生态环境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建成120个赏花点多条园林景观精品线路正在建设
进入雨季,“小蛮腰”——广州塔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一辆有轨电车从绿色草坪缓缓驶出,镜头拉高拉远,电车渐渐消失在木棉花海中,这是春日广州最迷人的风景,也是广州园林景观建设的一个缩影。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人士介绍,2018年度,广州园林景观亮点突出。一江两岸景观建设效果显著,二沙岛东端绿地、临江大道缓跑径、阅江路轻轨成为展示城市客厅景观面貌的新窗口。大学城片区景观建设、麓湖公园景观提升、白云新城片区景观改造有序推进。广清高速沿线3个高快速路绿化工程完工。对标世界名园,在白云山选址规划建设广州花园,开展推进前期工作,组织设计国际竞赛工作,完成竞赛成果整合优化。组织开展树池盖板改造,全市完成树池盖板安装3390个。
此外,广州花景建设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通过不断优化花景空间结构,平衡赏花点布局,广州实现了花期无缝衔接,种植开花乔木10万株,培育赏花点20个,重点打造太平镇蓝花楹、海珠湿地宫粉紫荆、天河区儿童公园黄花风铃木等赏花点,全市累计建成120个赏花点。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广州建成区绿地率38.2%、绿化覆盖率43%、森林覆盖率42.3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3平方米。连续3年获得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名。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人士介绍,今年广州将深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景观。围绕一江两岸三带,配合珠江两岸贯通工作,对磨碟沙、洲头咀公园进行升级改造,推进二沙岛宏城停车场复绿及景观建设、临江大道华南快速至科韵路景观品质化提升、东山湖公园总体提升等工程,建设富有岭南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水陆双线景观。同时还要打造绿化景观新亮点。添绿增花与抽疏整理相结合,推进广州大道、白云大道、芳村大道、科韵路、环市路、解放路以及大学城、麓湖、科学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窗口地段的园林景观提升工程,形成多条代表广州新形象的园林景观精品线路。
广州还将营造四季花景。深入推进落实花城建设计划(2019—2020年),种植开花乔木5万株,突出夏季开花品种。同时,巩固、提升春、秋两季花景,形成多种类、多色彩的富有韵律变化的四季景观。
PM2.5连续2年保持达标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空气质量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线城市,广州的压力不小。2018年,广州市继续以PM2.5治理为重点,兼顾一次污染物减排和二次污染物防治,按照“减煤、控车、降尘、少油烟”的工作思路,坚持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相结合,一张蓝图干到底,大气污染防治各项措施有序推进,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去年8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暨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进一步部署广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具体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提早部署秋冬季节攻坚战,印发实施《2018—2019年冬春季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方案》和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2018年,10月13日上午,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柳亮相羊城学堂“新时代 新作为”系列讲座,在广州图书馆与近300名市民现场分享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广州绿色发展。他从科技、文化、产业、消费、资源、制度、环境7个维度讲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理。“我们既要对环境保护工作有信心,又要客观承认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局限性,这样不仅让环保工作者有了底气,同时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杨柳说。10月起,市委、市政府组织11个督导组,由局级领导带队进驻11个区脱产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等“四治”工作专项督导,压实责任。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局科学谋划,分类施策。将PM2.5来源解析、大气污染物源清单建设等工作纳入业务化工作每年持续开展。研发扬尘监管手机APP,住建、交通、水务和环保等部门共享建设工程信息,由各区镇街环保监督员利用APP巡查建设工程2.5万余次,发现问题直接反馈住建等相关部门督促整改落实,并及时在APP中反馈整改情况;采用应急溯源监测车开展走航监测,在重点及敏感区域巡查40多天次,发现了30个异常点位,及时跟进查处整改。同时,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从严、从细、从实推进各类污染源防治。
最终,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自10月20日落实强化措施以来,PM2.5浓度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2018年广州市环境空气质量6项污染物指标中,3项同比下降,2项同比持平,1项同比上升。其中,二氧化硫浓度1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二氧化氮浓度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8%;PM10年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6%;PM2.5连续2年保持达标,消除了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值得一提的是,未出现重污染天气。2018年广州市经过努力,未出现重污染天气,实现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的“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要求。
打好治水持久战再建1500公里污水管网
黑臭水体整治既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头戏,又是深受市民关注的焦点问题。经过爬坡过坎的艰苦努力,广州迎来了全市水环境的持续改善,一组数据可以证明:2018年底,广州市35条黑臭河涌达到长制久清,102条黑臭河涌整治初见成效,其它50条黑臭河涌基本达到不黑不臭标准。截至今年2月3日,广州黑臭水体列入国家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主体工程已完工,整治效果评估工作采取了“区自评、市复核”的方式,目前市复核已全部完成,不黑不臭水体139条,占94.5%,达到国家2018年度考核不低于90%的要求。
一直以来,广州“散乱污”企业数量多、能耗高、污染大、生产粗放,历来是违法排污的“温床”,是广州水污染防治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以来,广州在各级河长湖长的组织领导下,全面开展“洗楼、洗管、洗井、洗河”工作、依法清理整治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的“散乱污”企业。各镇街按照整治意见分类整治、挂图作战、销号管理、逐个击破。今年计划洗河1188条。
除了治理,各部门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也为治水提供了保证,形成合力推动治水工作。2018年,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把落实河长制与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大力推进工业绿色发展。通过完善综合标准体系,严格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促使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违规产能关停退出。目前已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项目178个。印发《广州市关于强化“散乱污”场所清理整治行动方案》,强化水污染源头控制。目前,全市已排查场所26.29万个,会同广州市生态环境局2年清理整理逾4万个,力度之大全省第一。
广州治水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2019年广州按照《关于强化河长责任打赢黑臭水体剿灭战的意见》,选优配强各级河湖长;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优化检查督促机制,督促河湖长履职尽责。记者从广州市河长办获悉,今年在保持巩固往年治水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防止“散乱污”企业卷土重来导致河涌黑臭反弹。为此,广州今年将继续动真碰硬打好治水持久战,确保河湖实现“长制久清”的工作总目标。下一步,广州市将继续贯彻执行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广东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让广东河更美行动计划》,以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为目标,深入推进《广州市水污染防治强化方案》和《关于强化各级河长打赢黑臭水体剿灭战责任落实的意见》,力争2019年底前,各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2020年,各区全面剿灭黑臭水体;其他河道水质逐年好转,力争消除劣Ⅴ类水体。
同时,加快推动河涌两岸违法建设整治。以不少于两岸6米范围为底线,全面摸清黑臭河涌管理范围内建构筑物存量。强力推进污水设施的建设。确保2019年底前完成5座新扩建任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8万吨/日,建设完成不少于1500公里污水管网,完成第二批49条城中村截污纳管建设任务。
河涌实现不黑不臭后,水质和环境还要进一步提升。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要用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科学谋划,高标准建设广州“碧道”,打造“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全面实施河更美行动,出台实施方案,明确时限和责任人,落实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管护水空间、提升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八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