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

2019-03-14 09:5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我说两句(加入讨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专章论述,在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持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科技创新,成为大湾区的关键词和不二工作重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当下迫切要做的是吸引更多的从事研发、基础研究、前端科技研究的机构和团队落户大湾区,同时能够对这些团队提供稳定的支持和有竞争力的条件,从而达成集聚效应。


  抓住大湾区建设机遇,补齐广东基础创新不足短板


  南都:我们在采访中观察到,代表委员们非常关心基础创新能力的问题。在制度上,我们该如何鼓励基础性创新?


  王瑞军:基础创新能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科技供给的角度而言,广东在这方面是一个短板,过去无论在财政投入、人才储备还是机构设置上都相对薄弱,仅有几所大学和中科院在广东布局的几个机构在从事一些基础研究。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过去广东长期以来更多的是引进型、跟随型创新。按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创新体制上进行根本性突破。也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提出的“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南都:要解决科技供给和产业结构两个维度的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设计下,我们可以从港澳汲取什么?


  王瑞军: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这个发展体系必须是开放的。香港澳门国际化程度很高,同时又是一个创新资源与人才的汇集地。有了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制度设计,就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来实现优势互补。在基础研究方面,香港拥有许多优质人才和先进机构,又具有集聚国际化人才的能力和资源。如果立足于大湾区的框架和背景下,广东抓住和用好这个机遇很关键,将会形成一种加速发展的能力。


  吸引创新主体集聚,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除了向港澳汲取养分,广东自身能做什么?


  王瑞军:广东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实体经济,也正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广东在科技创新方面,既需要强化与港澳的优势互补,在国际化规则和服务、人才使用、创新资源和要素集聚方面形成强强联合,协同创新,更需要自我创新与突破,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勇于探索和开创。发挥好自身作用,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开放包容创新,坚持走在前列,始终有这样的意识,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南都: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先清楚问题所在。据你的调研,创新主体有什么样的集中诉求,当下迫切要做的是什么?


  王瑞军:衡量一个区域是否具有创新活力和动力,主要看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创新要素的流动。目前,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创新机构的落地,以及人才招聘、机构注册等问题。尽管我们有着很好的服务意识和热情,但这一套服务体系需要规范和升级,要朝着更国际化、更便捷、更开放、更规范化、更制度化和更法治化的方向去努力,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和创新治理水平,这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大湾区科技创新最大的优势在于,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其创新链和产业链是完整的,而且在一小时经济圈内,整个配套链和供应链也是完整的,这是少有的。这对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技术升级来说都会产生虹吸效应。


  因此,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吸引更多的从事研发、基础研究、前端科技研究的机构和团队落户大湾区,同时能够对这些团队提供稳定的支持和有竞争力的条件。既基于市场机制,又有明确的战略取向,给创新团队和主体提供非常明晰的导向,从而产生集聚效应,让他们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科研经费支持各路大军形成广东新生创新力量


  南都:我们注意到,你履职科技厅厅长后,经常把“科技服务”挂在嘴边。


  王瑞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光靠原有的资源远远不够,必须有各路大军都参与进来,形成广东新生的创新力量,并优先将研发成果在广东或大湾区进行转化和应用。如此一来,我们科技投入的绩效也提高了。过去广东省的科研经费是用于支持广东省的科研机构,而现在要让愿意来广东创新的机构变成广东省的科研机构,我们提供支持。


  这种欢迎的态度就要通过整个服务流程体现出来,帮助他们启动研发计划,跟踪进展,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进而将他们的科技研发与我们的产业体系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帮助他们落地。这种服务需求符合大湾区建设的需要,但对广东自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狭隘观念,要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仅有益于粤港澳,更具有全国性和国际性的示范意义,应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南都:去年的机构改革之后,你期望广东省的科创系统能够带给外界一些什么样的变化?科技创新管理队伍在你心目中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王瑞军:科技创新是先行的,科技创新管理队伍也要走在前列。要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和科学家交朋友,尊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把他们的需求转变成政府部门应该提供的服务,并纳入到未来部署的任务和研发项目中,采取公平公正的方式支持创新主体获得成果。这就需要学习和加强服务,从科学家、企业家的成功之中体现我们的价值。我们要有这种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支队伍才能得到社会上的尊重,个人也才有成就感。


  要打造国际化科创中心,就要善于用好国际化人才


  南都:新组建的省科技厅还加挂了广东省外国专家局的牌子,把科技创新与引才引智的工作紧密结合,这种安排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王瑞军:过去外国专家局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引才,就是把人才引回到广东创新创业,进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也如此,过去都是依靠一些项目和本域内的科研机构、人员来发展。如今放到大湾区的框架和背景下,要打造一个国际化的科创中心,就要善于用好国际化的人才,借助国际化的机制。如此一来,整个政府部门的结构和功能要有所提升。在此次政府机构的系统改革中,科技厅得到了优化和加强,特别是与外专部门的合并重建,为加强国际化的创新资源配置,引进并用好国际化人才提供了非常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南都:我们观察到,大湾区现在缺乏三种人才:高技能的蓝领技工人才、高端科研人才和领军人物、懂国际规则的法律金融等行业专才。你是否认同?


  王瑞军:我完全同意。在大湾区特别是广东,还是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制造业。目前有一些国际公司愿意到大湾区布局,如果没有高技能的蓝领技术工人,竞争力就会下降。科技研发的领军人才一将难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这是我们当前的创新之处。第三类人才,在某种情况下更为紧迫和稀缺。


  目前我们已经实施一些措施,最近与香港进行协同合作,希望引入一些海外的孵化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科技创新时用了“专业精神”,我理解就是专业、专注精神,这在整个创新链的构建中非常关键。

0
网友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我要团房

报名看房团

24小时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