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去年十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明确要求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对于广州而言,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既是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日前,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在广州举办“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选题会,邀请社科界知名学者、相关部门领导和业界代表,谈问题、说经验,围绕全面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展开深入讨论。
营商环境改革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张跃国 广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
在经济全球化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背景下,一流的营商环境已成为城市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促进要素高效合理流动的必备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正是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战略选择。
据相关研究显示,近两年,广州的营商环境改革全面发力、进步明显、成效明显,但在某些方面仍然与国际先进城市和发达经济体存在一定差距。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制度创新上有碎片化倾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作业不够充分;
第二,营商环境改革的精细化程度欠缺,后续的管理服务水平需要改进;
第三,在奖励、扶持政策的执行上,随意性比较大;
第四,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第五,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同需求相比尚有不小距离。
面对这些差距,广州接下来该怎么做,我有几点思考:
第一,营商环境及其支撑条件、外部环境,应该一体考虑、同步推进。目前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主要取决于内部构成。考虑的是企业从创办到退出这个全生命周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城市,外部因素对营商环境的作用都不容小觑,比如生活氛围的营造、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等。这对增强政策集成度和环境吸引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营商环境作为供给体系的一部分,同样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质量和效率提升。简单地说,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了解企业诉求,避免无效供给。必要的时候,可以就此展开量化分析,确保施策科学有效。
第三,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今后要注重精准化和精细化。除了共通性、普适性要件外,营商环境改革要打造升级版,具体分析不同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未来产业、行业分化更加明显和精细,需求差异会愈发明显。这时候, “一企一策”式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将至关重要。
第四,营商环境改革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是在体制机制上动刀子、动手术,不能仅仅停留在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上,必须把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努力推动改革在基础性、根源性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流营商环境要汇集合力、分出活力
王楚龙 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建设审批处处长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首先要在理念上创新。尽管具体实施中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高效便捷、融通共享的理念,本身就是引领营商环境改革的一条主线。在更快更好地为创新创业提供方便上,处处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
审批服务体系的改革优化,是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的一个必要条件。这项工作所要达成的目标在于,流程最优、材料最简、成本最低、时间最短,从而为企业筹建、项目落地装上加速引擎。
第一,集中汇聚合力。工业企业项目的筹建不同于房地产项目,它一般不会专门组建一个常设的专业跑报建的团队。即使是那些在全国多个城市都有投资的企业,也不一定会将已积累了筹建经验的整个团队带到新的项目。对工业企业来讲,一套帮助企业筹建的全流程集中化服务体系,不仅十分需要,也十分迫切。
所谓全流程,就是把立项、规划、建设、环保、市政、绿化、人防、招投标等企业筹建过程不可或缺的事项集中统一办理,给予企业全程的指导服务。特别是发挥集中审批的优势,探索并联、合并、联合等协作方式,从整体或局部优化、简化办事流程。比如规划和人防事项,原先分别在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人防办办理,集中到一块后就能发现,这两个事项办理的阶段和所需要的材料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通过直接将两事项合并办理,企业只需要提交一次材料,审批后可同时取得规划许可和人防审核意见。既为企业报建节省了时间,也免去重复提交材料的麻烦。
再比如,以前企业要拿图纸,到建设、消防、防雷等多个部门报建。若其中一个部门有修改的话,可能导致其他部门要重新审核。随着集中审查平台的建立,现在企业只要提供一套专业的图纸,经集中统一审查后,就可以直接向企业反馈意见,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第二,分离分出活力。行政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分离就是一例,意思是审批在这里集中办理,后续监管仍由原来部门承担。那么如何保证审批和监管相分离后工作不脱节?有了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的助力,鱼和熊掌也不难兼得。审批事项办结后,审批信息便能实时送达监管部门;监管部门监管的信息,审批部门也能通过平台很方便地获得。审批和监管不仅效率都提高了,质量也更有保障。
再比如,许多带有技术审查的审批部门压力都很大,因为既要把握宏观政策,又要熟悉法规标准,还得对具体技术环节进行把关。怎么办呢?通过把技术审查工作外包给专业技术服务团队,由他们出具权威技术审查报告,实现行政审批和技术审查工作相分离,使审查和审批更加科学、专业和客观。
要形成“敢贷、能贷、愿贷”良好机制和氛围
王勇 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
银行服务千家万户,把营商环境做优做好,就是银行的日常工作。在我看来,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首先要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现在大家去银行办业务,一台智能化自助设备,就足以解决了绝大部分个人业务和相当一部分对公业务,从前被人们诟病的排队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
在此基础上,如何服务好民营、中小企业,解决它们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当下我们推动营商环境再上新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
一是在信贷资源上,对中小企业加大资源倾斜,做到上不封顶。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只要有需求,建设银行积极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在资源配置上,把大力支持服务民营、中小企业客户作为经营重中之重,想其所想、解其所难,并把这一点在考核中加以体现。三是在服务创新上,依托科技驱动创新服务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打造普惠金融新生态,提升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总的来说,我的自身体会是,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最好能在制度设计上,多形成一些鼓励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好机制、好做法。比如,许多中小企业可能没有什么重资产、财务信息也不是很规范,这时候怎么推动金融服务好中小企业?
去年,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上要求,在小微企业和民企融资难题上,要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责任。如此,打消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一下就上去了。建设银行广州分行在“敢贷、能贷、愿贷”方面下功夫,建立了容错纠错机制,制定实施小微企业差别化信贷政策,打消顾虑,形成了服务民企、中小企业的良好机制和氛围。
民营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
谭伟兴 百万葵园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并要求抓好6个方面政策举措落实。一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二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四是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协调性,制定相关配套举措,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五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六是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
政策在日益完善,环境在日益优化。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待营商环境改革,我更加认为,民营企业首先还是要做好自己,因为做企业、做事业绝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只有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好实业,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本分。只有先练好内功、强大本领,有了核心竞争力,各种优惠便利条件才能给企业发展带来质的提升。如果自己连生产经营都做得不好,再多的政策红包都无济于事。
这两年,我明显能感到,营商环境改革的力度正不断加大,条件在日益完善。如果说问题的话,“上热下冷”算是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有时候办一件事情,领导很重视,布置了很多任务,可到了基层那里,却不担当不作为,甚至不愿意和企业打交道,成了“领导很重视,基层怕追责”。对此,我觉得,还是要想办法给基层传递更多信心,让基层干部在严守底线的前提下敢于尝试,也愿意同企业打交道,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是一件长期要做的事情,给想干事、愿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创造良好氛围,营商环境改革的硬骨头就一定能啃下。
营商环境改革需要信息化手段支撑
赵特立 广州市南沙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行政审批局)副局长
进一步扩大和放宽市场准入是营商环境改革的关键一环。可以说,能不能快速、高效、便捷地进入市场,直接影响着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的充分释放。近年来,南沙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总抓手,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更快更好更方便为企业和群众办事为导向,大力营造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经过不断努力,南沙7项政务服务改革创新成果先后入选全省、全市复制推广经验,2018年南沙区政务服务总体满意度排名广州市第一。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毕马威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南沙区在开办企业的指标中,全球排名第5,比肩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在以往,开办一家企业,首先要取得主管部门的经营许可证,然后才能到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这两者间隔的周期往往很长,耗费了时间和成本,也给企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带来不小的打击。如今,南沙大力推广企业开办“一口受理6+X证照联办”模式,使这样的问题得到了充分解决。其中,“6”是指企业开办的六个必要环节,“X”是指后续准营许可、备案事项。企业可一次性领取相关证章,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准入容易,准营环节多、等待时间长等问题,提升企业办事便捷度,实现快速准入准营。
当然,营商环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体制机制创新,也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持。比如在商事登记领域,南沙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打造“微警认证”在线身份认证政务应用。办理商事登记时,只需刷脸认证,就能确认身份。这样一来,有效遏制了身份证被盗用、冒用骗取商事登记的行为,减少了“被股东”“被法人”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事中事后监管难度。
再比如,通过搭建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办理服务平台,让不同省市、区域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节省了各地投资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成本。尤其是“国际营商通”一站式海外企业服务平台的建立,是南沙在深化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与国际接轨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举措,实现海外企业“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到南沙的最新政策、办事流程,并且无须亲临南沙也能完成落户,从纸上到网上,协同合作、互融互通变得触手可及。
找准营商环境改革要害精准发力
王先庆 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
谈营商环境,首先要理解环境的作用和意义。任何一个环境,对应的都是某一个系统的要素、功能和结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条件下,系统与环境的匹配要求是不一致的,进而营商环境的主要内容也有差异。因此,单纯地讨论环境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为有些环境问题在别的城市可能十分严重,但在我们这里可能不存在,或者已经解决了。只有搞明白要具体做什么、实现什么目标、期待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找准营商环境改革的要害,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以广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州要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尤其是强调要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功能,建设国际大都市。那么,在新形势下,在制定和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时,就要考虑现在的营商环境是否有助于“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这一核心引擎功能。比如,还有哪些环境因素制约着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现在的政策因素是否达到了有利于“全面增强”的程度?困难和短板是否弄清楚了?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是否明确了?目前的营商环境与目标实现是否存在距离?现有的一些制度、政策、规划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本、土地、人才等资源投入,是否明确聚焦于全面加强国际商贸中心建设?
进一步说,既然广州是国家主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并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城市,那么,在资本运作、产业集聚、人才流入、城市功能设计等方面是否具备相应的政策环境?尤其是广州商贸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应该具备强大的扩张力和活跃度?在国内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应该具有引领全国创新发展的能力。现实中,是哪些因素制约了广州商贸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是什么力量影响了广州商贸企业“走出去”和做大做强?此外,广州是否有足够完善的吸引国际国内一流商贸人才和企业落户广州的政策环境?在国际商贸人才的培育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明确,那么相应的政策环境改革和优化就难以落实到位。
最后我想说,优化营商环境,一定要针对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来进行系统设计,有长期的战略安排,这样才能找到有效的路径和抓手。同时,任何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是否有效,都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来审定。
目前,广州营商环境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我们也更有必要从整体战略上做出谋划,在理论支撑上做好引领。没有理论支持的营商环境改革,看起来面面俱到,多么有力,却往往缺少针对性、系统性、战略性、持续性,很难凸显出广州自身的优势、特点、气质与魅力。这样的做法,要尽可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