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第一部粤语长片《胭脂》的诞生地,是粤港第一个电影人才培训基地,催生了广州的电影制片业——就在广州“最美骑楼街”恩宁路的老街里,百年前一个清代探花的府第“探花第”。这段已被尘封的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辉岁月”,能否让改造后的恩宁路重现辉煌?
一份由荔湾区相关部门编制的文化导则,重头戏提出以恩宁路特有的文化符号粤语电影为主题,开展恩宁路片区的更新规划,开发一系列现代娱乐业态,包括建娱乐综合体、设怀旧粤语影厅、办粤语电影博物馆、辟粤语电影明星“星光大道”、拍粤语电影、开粤语电影元素的餐厅……
这份旨在对恩宁路改造进行业态指导的文化导则,能否为将要打造“最广州”文旅街区的恩宁路注入场所精神与地方文化的灵魂,向世人展示恩宁路的历史文化特质,复兴西关文化?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王婷婷
■摄影:孙毅
文化导则
粤语电影为恩宁路重要文化符号
恩宁路是广州现存各时期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位处西关文化的核心区,从2006年的“大迁大拆大建”,逆转为2011年“开旧城改造先河,保护历史文化优先”,再到2012年被列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恩宁路成了广州的文化地标,也承载着广州人对老城保护、西关文化复兴的期望。
继2016年恩宁路一期改造“永庆坊”之后,二期改造已经启动(详见新快报2018年9月7日报道)。也引发了人们的期盼与思考:
“我们想看广州特有、独有的东西,想看有西关特色、岭南特色的东西。”
“恩宁路在老广州心中是个特殊符号了,重建后的恩宁路理应该重新走进百姓心中,好好宣传它的过去,让年轻人外地人欣赏广州的建筑文化啊历史故事啊。”
“如果走文青路线是可以的,但要有本土文化做根基,要不然,就没有自己特色了。”
曾是恩宁路改造顾问专家组成员的广州市政府参事陈安薇建议:“先沉下心来消化本土元素,有基础地创新较妥。”(详见新快报2017年1月18日、1月19日报道)
以老街保存与活化著称的台湾华梵大学建筑系教授徐裕健指出。“老街的保存活化,本质在于呈现地方特殊的地域文化,住民在地生活方式和文化底蕴才是老街地域性及原真性的价值所在。老街保存如果仅是保留建筑的旧风貌,这还是形式主义。”(详见新快报2016年12月30日报道)
“怎么做得有广州的味道,而不是把国内、国外的东西山寨过来,活化历史文化街区要先了解其文化内涵,然后通过合适的方式释放出来。我们认为要有一个指引。”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由荔湾区文商旅中心与荔湾区文广新局组织开展对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历时半年,寻访当地文化名人、老街坊;求教专家;梳爬文献……他们惊喜地发现,有粤剧文化中心地之称的恩宁路还有另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的文化符号——粤语电影。
“这个片区,如果把粤语电影这个元素做好,在华人世界是很有影响力的。牢牢扣住恩宁路是粤语电影长片发源地这样一个定位,发展辐射粤港澳湾区的现代娱乐业。”相关负责人透露,基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最终形成的文化导则建议将粤语电影主题做大。
史海钩沉
第一部粤语长片《胭脂》在探花第拍摄,创多个第一
史海钩沉,名人忆旧,恩宁路作为粤语长片诞生地这段“光辉岁月”在我们面前回放——
粤语电影《胭脂》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长故事片,但它不是在香港本地问世,而是诞生于西关多宝坊的前清探花李文田的府第。
1923年,香港电影业先驱黎北海、黎民伟、黎海山兄弟合资创办的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民新影片公司”,下称民新)在香港成立,为香港第一间全华资的电影公司。
1924年,公司筹拍故事片《胭脂》,因港英当局迟迟不批准建摄影场,黎民伟便移师广州,在西关租了一间在多宝坊涌边、原属前清探花李文田的宅院探花第,将大屋三分之二做厂房,其前、中座及四间偏房用作片场(摄影场)。
入住探花第后,民新在西关街上广贴街招,招聘演员,广州西关当时是个富人区,西关小姐少爷受外洋风气影响,思想开通,报名者众,共录取了30名学员,办起了民新演员养成所,不单为拍《胭脂》,也为培养未来主角。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一次为拍电影而进行的大型“选秀”活动,民新演员养成所是在广州为香港电影制片业开办的第一家培养电影人才的机构。
同年11月,《胭脂》开拍,制作周期三个月,1925年春节前拍成,片长八大本,制作成本9千多元。故事取材于清代蒲松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的同名短篇小说,黎北海担任编剧、导演并饰演重要角色宿介,黎民伟、林楚楚分别饰演男女主角。黎北海也成为香港电影史上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第一人。
1925年2月23日,《胭脂》于香港新世界戏院首映。影片甫一上映便广受欢迎,场场爆满,公映一个星期,票房拆账6000余元,收回超过三分之二的成本,创下了当时香港电影票房纪录。
《胭脂》开创了香港电影史上的多个第一,也是广州电影制作事业的开端。
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爆发,香港影业生存环境恶化,大批影人到广州发展,一时间广州制片业兴旺起来。从1926年到1936年,广州先后出现30多家电影公司。
有声电影出现后,粤语电影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大行其道,显示出粤语方言的独特魅力,香港电影业也在其支撑下迅速发展。
早期粤语电影发展大量吸收了粤剧的养分,从粤剧的演员到编导人才都大批地向电影输送,粤剧团体集中在广州,广州遂成为粤语片演员的储备基地,粤剧演员老中青整整三代人都参与了粤语电影的演出,支撑了粤语电影制作的天下。由此产生了世界电影史上唯中国独有的戏曲电影——粤剧电影,香港也因此成为华语电影重要的发源地。
恩宁路不仅是第一部粤语长片的诞生地,其周边也是电影明星、粤剧名伶的聚居地。
陈云裳是在恩宁路成长起来的一代影后。她幼年时期随父母在多宝路居住,拍摄了《木兰从军》《一夜皇后》等影片,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女演员之一,与胡蝶、周璇齐名。
香港粤语电影“四大小生”之一的张活游参演粤语电影超过两百部,儿子楚原是著名导演兼演员。张活游女婿著名粤剧演员叶兆柏回忆,1950年,张活游托友人著名粤剧演员罗品超在西关置业,买下今天在宝华路十六甫西二巷23号的两层半楼,作为回广州时落脚之地,也是当时尚在中山大学修读化学的楚原的居所。目前叶兆柏仍住在张活游的这个故居,故居已被认定为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张活游还同时买下永庆一巷10号给家人居住,已被认定为传统风貌建筑线索。
西关文史专家潘广庆曾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恩宁街街道办事处主任,后任荔湾区房管局局长,是一部恩宁路的“百科全书”,他证实,马师曾红线女在吉祥坊2号2楼居住过,区少基区少佳的寓所在十一甫新街11-13号(已拆),陆云飞曾住在汇源桥脚1号(已拆),蟾宫女、少昆仑故居在吉祥坊24号(已拆)。
而永庆坊里的永庆一巷13号就是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故居,永庆一巷8号是著名花旦刘美卿故居。
1931年,西关出现了广州第一间有冷气的电影院,它就是位于恩宁路上的金声电影院。
现场踏勘
《胭脂》拍摄地为今多宝坊16至20号
第一部粤语长片诞生地探花第今安在?
探花第由清代探花李文田兴建,在多宝坊涌边,总占地面积约为3800平方米,现仅存书轩泰华楼。
关于当年租用探花第拍摄《胭脂》的如烟往事,移居海外的李文田第五代后人李思远说,据外婆回忆,当时片场借用了花园、大厅、内厅以及部分的内寝室。其时泰华楼已经建好,但摄制组没有进泰华楼拍摄。
李思远从外婆和母亲处听说,由于家道中落,抗战初期,李家后人将探花第的部分房屋抵押用来还债,还拆了厅、花园开发为商品房,即现在多宝坊16号至20号(双号)的房子,“上世纪40年代初到新中国成立前,这些房子就陆续建好了。”这里应该就是《胭脂》的拍摄地。
多宝坊是恩宁路北侧一条花影婆娑的麻石街,有着西关老街特有的宁谧,天晴的日子,住在18号的老伯会在家门前做木工,有街坊搬张小凳子坐在旁边与他闲聊。老街西边隔涌便是粤剧博物馆,游客从涌上的虹桥下来便是多宝坊,不经意就邂逅了这西关人家。可惜,因拆迁,仅18号、16-1号仍有人住,其余两间都空置多时,使老街平添几分寂寥。
对于探花第的边界,多说是西及南至河涌,东到多宝坊16号。对于北界,有文献认为是原十五甫正街小学(即多宝坊双号数房子的北侧,已拆),原十五甫正街小学正是新中国成立后拆除部分探花第而建。
带着疑问,新快报记者随潘广庆在现场实测,若以河涌南岸、当年探花第的淑华堂所在位置为南界,以多宝坊双号数房子的北墙为北界,计得2145平方米;若以原十五甫正街小学为北界,则计得约3600平方米,最为接近现有文献记载。
探花第仅存的书轩泰华楼坐落在恩宁路多宝坊27号,其北侧隔着麻石街就是前述开发为商品房的多宝坊16至20号(双号)。南临河涌,内有庭院,草木扶疏,硬山顶,青砖石脚,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占地面积420平方米。1993年8月,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潘广庆与探花第主人李文田的孙子李曲斋交往甚笃,他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泰华楼是在1950年,如今厅前的挂落、屋里的对联、木桌、木椅都是原物,房屋格局结构也与原样无异,“屋顶的杉木都是旧的,重修时也还是用回旧的。阶砖有一些是原来的。”
“这副对联就是李文田从扬州买回来的。字是原来的,扬州八怪的真迹,后来刷过油漆。当时就放在这里。这张桌子就是真迹,李文田坐船去四川做主考官时别人送给他的。”潘广庆如数家珍。
传说泰华楼藏书超过一万册,时任市长朱光不时前来借阅,可惜后来多数佚失。
“有书箱、书柜,放得到处都有。箱就好像大戏台的那种(木制箱子),十个八个,藏书就放在书箱里面。整个阁楼都是书箱,都是清代以前的书。应该是李文田收回来,运回广州的书。”潘广庆饶有兴致地回忆道。
1988年,在潘广庆的奔走下,泰华楼迎来第一次修缮。2013年揭涌施工致使房屋开裂,2016年再次修缮(详见新快报2013年1月24日《荔枝湾二期施工为何损坏文物与历史建筑》),修毕则丢空至今。后人李思远曾表示,机缘合适的时候可以对外开放。
导则建议
建粤语电影商业娱乐综合体
设怀旧粤语影厅
据荔湾区政府此前通过新快报公布的《恩宁路片区二期业态策划和实施方案》,改造后的恩宁路定位为“恩宁路,最广州”,包括泰华楼在内的沿涌两岸将被改造成餐饮酒吧区,金声电影院则将改造成文化展影区。
“我们觉得粤语电影这个文化符号才是最大的。因为粤剧是在粤语圈里面影响比较大,但是粤语电影在全球、全中国、华人圈影响都很大。无论湖南湖北山东山西,他们都看过粤语电影。但是听过粤剧,未必会喜欢粤剧,所以如果从传播范围来讲,粤语电影的传播可能会更加大。”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以粤语电影为主题的10多条具体建议:
利用金声电影院地块规划建设一座粤语电影为主题的商业娱乐综合体,深入挖掘粤语电影的故事来引导业态安排:“比如说你卖牛肉丸,我们就建议你用《食神》里面的那个表演来做。你必须要在粤语电影里面找一个依据出来。这样就挺有意思了吧。”相关负责人举例说;
按照民国风格建造、装修金声电影院,设置“怀旧粤语影厅”,播放民国时期的粤语长片。
金声电影院原位于恩宁路265号至265-3号,主楼于2010年被拆,原为六层楼高的金声电影院只剩下一个立面“大三巴”,现在一楼成了垃圾回收站,“大三巴”后面的大片空地被用作停车场;
筹备粤语电影博物馆、制作民国影星展览和专题电影放映;
借鉴香港星光大道的做法,设置一条从上下九、十甫路至恩宁路的粤语电影明星“星光大道”,通过明星效应分流、引导上下九、十甫路的游客;
恩宁路的更新要合理、有效地利用粤语电影的元素,“整个恩宁路北片的那些老房子都可以像片场一样改造它,可以拍电影,可以做小咖啡厅,要把过去那种味道做出来。”相关负责人提议道。
负责人设想,若能够引入一些比较有资源的娱乐公司来合作,也能渐渐带旺整个片区。
“这里是粤语电影文化的发源地。所有人都可以来这里了解粤语电影的前世今生,我们当然希望更多的从事粤语电影制作、创作,或者是来这里办活动、搞新闻发布会、拍摄。”相关负责人这样寄望。
专家建议
应站在大湾区高度整体挖掘利用粤语文化
“粤语电影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其实它最早是在这里。”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曾应枫感叹道,“应该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恩宁路是别人一讲就知道的地方。(希望)让世人不要遗忘。因为现在非物质文化的东西是世界性的。”
“作为粤剧电影的发源地,有一个博物馆式的东西,让人们怀旧也好、听粤剧也好”,曾应枫觉得这会是“对本土文化一个挺大的支持”。
曾应枫提议,应该站在大湾区的高度整体挖掘利用粤语文化,“尤其是现在我们说粤港澳大湾区,整个母体语言就是粤语嘛。让别人来怀旧,记住一些乡愁,让别人看看。”
“一个粤剧,一个粤语电影,还有一个粤语语言,还包括讲古、西关笑话、西关谚语,西关有很多粤语艺术,都可以推一下,一起串起来。因为以后粤港澳包罗万象,以讲粤语的香港广州几个地方为中心,可以让这里成为怀旧的地方、成为粤语比较原生态的地方,有得吃、有得玩、有得听、有得讲、有得参与。”曾应枫说。
(参考文献:《早期香港电影史 1897—1945》,周承人、李以庄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黎民伟(纪念图文集)》俞小一、黎锡,长江文艺出版社;《早期香港影史第一悬案——黎北海、黎民伟从影个案研究》,主编陈柏生,主要作者周承人、李以庄,电影双周刊有限公司出版;《粤剧电影史》,罗丽,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7月;《绿风景:侨乡民国电影人与当代作家》,凤群,新华出版社,2014年12月;《荔湾文史(第三辑)》,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汇编;《一代影后陈云裳》,卢琰源主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鸣谢广州市荔湾区国家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