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影响力、辐射力、显示度,靠的是城市的综合实力。广州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老城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是题中之义。
日前,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共同主办的广州新观察“影响力·辐射力·显示度: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论坛上,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们,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视野下,以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为核心切入点,为广州持续优化综合城市功能建言献策。会上专家认为,广州要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规划,制定城市战略,加强区域内的合作,建立城市之间的协同机制和协作机构,不断发挥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作为特大城市参与国际竞争。
立足广佛观察“新广州”
“在大湾区的视野下,我们正在观察一个新广州。”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陆军教授表示自己以一个“外来人”的立场观察广州。他认为,现在广州的发展不应是传统模式,而应有战略性城市发展的思路。
战略广州该如何做?在陆军看来,在布局上应该“弃大为新”,变大广州为新广州,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新政策,保障实现城乡区域的综合发展。同时,要改变产业结构,变低端为高端,打造生态、科技、高端和新兴的产业体系,综合开发区域文化、乡土文化、创意文化,建设富有格调的精品城市,构建文明、开放、协同、包容的社会治理结构。
“最重要的是解决广州的城市定位。”陆军认为,未来广州要成为战略广州,就要成为生产者城市、消费者城市、创新者城市、新来者城市。“广州是工业制造业基地,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空间,还汇聚了顶尖的高效人才资源,城市自身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开放包容且国际化程度高,这些都是广州的定位基础。”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空间和腹地中,广佛同城化备受关注。“在未来新广州的发展中,佛山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从制造业到文化再到人口流动,广佛之间的互助互补性很强。”陆军说,如果将广州和佛山的城市规模合并而论,就处于大湾区内的前列,所以广州目前的定位其实有赖于与佛山的竞合关系。
“从大湾区规划纲要内容来说,在三大极点中用词有所不同,港深和澳珠因为涉及到两种制度,提到的是港深合作和澳珠合作,但是对广佛提的是广佛同城化建设。”佛山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何继红同样表示,这是大湾区建设给予广佛同城化的一次新的命题和挑战。
何继红说,广佛同城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其次是拆墙、去行政化,最后是同城合体。“广佛紧密合作是大湾区背景下广州和佛山的必然选择,最终将实现高品质的同城生活。”
广佛同城对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老广州如何激发新活力,广州西部最值得关注,也就是作为广州老城区的荔湾和越秀。”何继红谈到,由于空间要素的原因,广州城市的发展更多是往东、往南拓展,但是城市西边往往是需要激发新活力的重要区域。“恰恰佛山南海、顺德各镇街的大量重要制造业分布在此,如果广州的老城区跟佛山一起融合共造,共同打造交界面的创新发展平台,这是推动老广州激发新活力很好的发力点。”何继红说。
交通支撑城市定位的提升
交通是城市最基础的功能,历来也是广州的核心竞争力。从广东省交通中心,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再到全球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定位的提升引领广州全球城市排名不断提高,在去年首次进入全球Alpha城市行列。
枢纽联通力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焦点,专项领域功能特长为全球城市发展加速。“到今年为止,广州初步实现了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院长景国胜介绍,去年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接近7000万,广州港航运货物吞吐量突破6亿吨居全球港口第五位,广州南站高铁发送班次全国第一。
“特别是在轨道交通方面,广州市基本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交体系,公共交通分担率常年保持在60%左右,轨道客流强度常年位居全国首位。”景国胜说,尤其是形成了轨道交通的出行文化,周末日均地铁客流量排行全国第一,真正体现了广州的活力。
在未来也将有新的交通发展趋势。景国胜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机遇下,广州作为国家门户城市与世界的交往将更加频繁,对省内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交通出行量持续增加,市民出行需求日趋多元化,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将深刻改变城市管理模式和居民出行模式。
站在大湾区的背景下,怎么解决这些需求,提升广州的综合城市能力?“广州提出了四大目标,即国际枢纽世界前十,85%的绿色交通,零死亡和核心区零排放。”景国胜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广州将立足广佛辐射全省,依托南沙融入大湾区,强化门户城市功能,提升海港、空港能级,建设快线联通全球。构建交通大脑,差别化优化道路空间资源,引导健康出行方式,让大家的出行体验,尤其是步行以及自行车出行感觉更舒适。
“通过道路交通的主要引导作用,重构整个城市的空间,将形成一个积极的互动关系,使职住交通、通勤交通在将来的发展中有保障。”景国胜说,要用交通战略引领,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围绕廊道枢纽布产业,依托站点聚集人流,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高铁、客运、物流地位正成为城市的主要竞争机制”,中山大学城市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艳玲教授认为,从空间来看,城市间连片成带的体系正在形成,区域发展和区域治理越来越具有实质性意义,交通是连接彼此的重要脉络,借助交通枢纽的作用大都市的集聚效应明显,支撑着综合城市功能的发展。
加强区域内协同合作
随着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区域内城市间分工明确“成群结伴”的空间格局逐渐形成,一座城市的综合能力与其所在城市群的竞争力密不可分。
与单体城市发展相类似,城市群在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的同时,也会产生“城市群病”。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枫云教授表示,“城市群病”是指城市群内的若干城市内部都出现了“城市病”且相邻城市之间出现了“城市病”的相互感染,其表现出“城市群扩张”与“城市凹陷”并存、“交通拥堵”与“节假空城”交错、“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未能同步等特征。
“城市群内体制机制未能无缝衔接,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能实现城市群内部的规范统一,成为导致‘城市群病’的一大主因。”在王枫云看来,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出台区域性城市管理办法,提升城市管理的强制力和有效性,推动城市管理立法,解决城市群内部的信息盲端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城市群的有效运行效率。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虽然有合作框架和合作潜力,但在实际的城市合作中伴随着很多合作性的困境。“目前,城市间在空间体系、产业格局、行政制度等方面都存在障碍”,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文教授说,从城市综合实力的差异性、城市区域规划的自主性来看,不同城市间的合作面临着不同层级的协同发展机制的问题。
“层级性和差序性竞合是大湾区城市间关系的基本特点,府际合作是确保大湾区城市群协作的关键要素。”在陈文看来,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群合作经验和做法,从协作地域、合作领域、行为主体等不同层面,构建起多层次协同发展机制,为深化粤港澳合作构建更多切实有效的渠道和机制保障,促进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高效率流动,促使粤港澳三地成为深度融合、均衡发展的典范区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一流湾区,加速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陆军也认为,实现跨行政区综合经营和资本跨行政区流动的金融一体化,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紧密型大都市区空间体系建设,加强区域经济政策评估与动态调整,推进区域财税合作工具与制度基本框架和区域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与区域公平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区域内整体综合城市功能水平。